目前,國內基建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為適應市場要求,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工程質量,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大多數施工企業都在積極貫徹《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準》并適時認證。作者曾參于貫標認證工作,并了解有關企業的貫標認證情況,現就貫標認證中存在的幾個薄弱環節,談點個人認識。 一、貫標的首要工作是提高對質量標準的認識 標準中明確規定:“管理者應采取所有必要的措施以確保其質量方針能為本組織各級人員所理解、實施和評審。”從標準要素的最先要求中可以看出,企業職工不僅僅會說企業的質量方針,而是要理解并付諸實施,達到每位職工只要上班工作,就認識到手中的工作正在貫徹企業的質量方針、執行企業質量文件、實現質量目標,形成積極、自覺行為,把質量視為生命、譽為大堤的口號,真正得到體現。為此,企業貫標的首要工作就是提高職工對質量標準的認識,并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加強質量標準的宣傳力度。從國家的引導、市場的競爭、企業的生存、職工的利益等不同角度,進行廣泛深入地宜傳。二是加強培訓教育。企業質量工作的重要一環,就是質量始于教育,終于教育。應把質量標準(包括程序文件)作為培訓的基礎,領導要帶頭學習?傊,不論是以認證來推動企業貫標,還是因企業內部管理而需要貫標,都必須對所貫徹的質量標準的重要性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只有提高了認識,才能為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打下基礎,并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企業文化。 目前,多數企業只注重模式標準,只顧建立、完善企業質量體系文件,倉促推動質量體系的運轉,以達到取證的目的。這種走捷徑、搞形式的做法,又回到推行 TQC的老路。不做好基礎工作、不改變傳統的質量管理思路和方法,仍以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盲目爭項目、鋪攤子,乞望以低水平的外延來增加產值,企業沒有向效益集約型轉變,向管理要效益,走以質量增效益的企業發展之路,企業就不可能有長足的發展。因此,企業做好基礎工作,提高對質量、標準的認識,是企業貫標認證取得成果的基礎。 二、貫標的難點是質量文件的執行 如果說編制企業質量文件是貫標認證工作的重點,那么執行質量文件就是難點。難就難在:1.施工人員、機械設備、環境等因素經常變,質量文件執行不嚴格。如在焊接管道時,不按規定隨便打火;質量記錄不及時、不完整;施工前技術交底不認真等現象時有發生。2.有時施工工:期短,未等企業進行內審,工程就已近結束。這除了對質量認識不足、對質量文件學習不力外,主要是過程控制不力。因此,企業最高管理者一定要堅持“該說的要說到,說到的一定要做到。”企業應采取以下措施:1.上崗前應組織職工學習所對應的質量文件,理解并掌握文件精神。2.建立質量考核制度,完善考核辦法,簽訂質量合同。對執行質量文件的人員要逐級考核。3.企業內審應以項目工期設定,要加強過程控制。在企業組織內審時,首先是企業最高管理者授權有內審資格的人員,在管理者代表的領導下,由質量管理部門牽頭組成審核組。審核組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公正性,精通業務,形成企業內部的質量執法隊伍。內審計劃要針對性強,對大項目和小項目要有所不同。審核結果要與經濟責任制掛鉤。否則,審核不到位,獎罰不嚴,流于形式,只能造成人力、物力和時間的浪費。 三、實施標準的財務考慮 企業作為市場活動的主體,要求企業有投入,就必須有增值的產出。貫標認證工作也不例外。目前,大多數企業的領導對其模式標準(GB/T19001; GB/T19002; GB/T19003)進行了學習、理解和貫徹。但對要素標準(CB/T19004.1—1994)理解較少,甚至沒有理解。因此,企業在建立和完善質量體系時,就沒有包括質量成本這個要素。使企業的質量體系在無限制的狀態下運行,這種在市場條件下不計成本的企業,其經濟效益是很難想象的。建立和完善企業的質量體系,必須包括質量成本這個要素,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質量成本也應該文件化,并隨同其它要素一起運轉。 質量體系活動的財務報告方法目前主要有3種:1.質量成本法(即傳統質量成本法);2.過程成本法;3.質量損失法。3種方法對質量過程的成本控制側重點不同,企業結合自身的質量管理水平和工程質量存在的通病,選定其方法,建立文件化的質量成本系統。 在控制質量成本要素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資源的配置。一個企業只有一個質量體系,存在一套機構、人員和設備資源。貫標過程也是理順和加強企業質量管理的過程。因此,企業在貫標時,應該重新認定企業質量管理的職能、層次,理順關系,調整崗位,明確職責。而不能因貫標認證就成立機構,大量增加人員,和推行全面質量管理一樣,雖然一時工作開展的轟轟烈烈,但時間一長,工作就流于形式,而且增大了預防質量成本,浪費了資源。這樣既不符合推行本標準的目的,也違背了企業管理的宗旨。 2.確定適宜的質量成本。作為施工企業的產品質量即工程質量,就是要符合合同或國家標準的要求。在要求提高工程質量的同時,把質量成本控制在某一水平。在企業質量體系包括質量成本部分運轉一段時間后,隨同質量體系審核,對質量成本通過統計、計算,就能測定出目前企業實際的質量成本。 通過質量成本統計,首先對質量成本進行分析,反映質量改進的項目,以便降低質量成本。在改進中,通過曲線來反映改進的效果,同時暴露新的急需加以改進的質量項目。如此不斷循環。發現企業內在的質量成本規律,即可找出質量成本的最佳值。這個最佳值,在企業內部“能以最佳成本達到和保證所期望的質量,保護企業的利益”;在投資方得到“對具有交付符合并連續保持期望的能力和信仰”。 3.注重隱含質量成本。質量成本按其存在形式,分為顯見質量成本和隱含質量成本。隱含質量成本,雖然不是實際支出的費用,卻反映收益的減少。如因質量工程停工、反修、復檢等,都會影響工程進度,違反合同要求,以致影響企業的信譽。這種損失是難以計算的。因此,企業在注重顯見質量成本的同時,—定要注重隱含質量成本。 總之,建立企業質量體系,不可缺少質量成本。確定企業質量成奉的最佳值,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隨著質量管理的發展,質量成本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目前,我國已頒布了《GB/T13339——91 質量成本管理導則》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也發布了(1SO/DISl0014—1993 全面質量管理經濟效益指南》標準,為做好質量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