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1978年到2006年,建筑業國民生產總值從138.2億元達到11851.1 億元,建筑增加值從33410864萬元達到81163870萬元,建筑業企業利稅總額從5792206萬元達到25 945621萬元。2007年建筑業國民生產總值50018.6億元,實現增加值14014億元,比上年增長12.6 %。全國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實現利潤1470億元,增長23.2%;上繳稅金1661億元,增長18.5%……數據顯示出近30年間,我國建筑業呈一路飆升、強勁發展的勢頭。是什么催生、帶動了建筑業的巨大市場,建筑業市場何時達到供需平衡?日前,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經濟學專家況偉大教授。 “建筑只發生在城市,而近30年間,我國的城市化高速發展,在城市化進程中,新生的城市地帶必然形成巨大的建筑業需求市場” 。對于近30年建筑業的強勢發展原因,研究宏觀經濟的況偉大分析道,“城市面積、人口的劇增直接催生了房地產、城市基礎設施等基本建設,并不斷提升著建筑業在設計、建材、建筑科技等方面的水平。近30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的增加,人們居住環境的改善以及公路橋梁港口的建設等情況,充分說明了城市化對于建筑業的拉動作用! 清華大學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通訊院士毛其智在《2006中國城市發展綜述》中寫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的數量迅速增加,規模不斷擴大,據建設部門統計,1978年~2005年,在全國城市總數從193個增加到661 個的同時,城市等級規模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及小城市數量都迅速增加。2005年末,全國設市城市的建成面積為3.25萬平方公里,城市范圍內人口密度為870人/平方公里。2006年全國城鎮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3472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85%,城鎮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198元,是改革開放初期(19 80年)的40倍。毛其智表示,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城鎮建設量大面廣的局面,使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城鎮化在促進市場拓展,尤其是城市房地產建設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0年~2006年間,北京、天津、上海、重慶4個直轄市的建筑業生產總值分別從7274774萬元、2380991萬元、6223565萬元、3486579達到21679223萬元、9839 320萬元、22853847萬元、8950918萬元。而城市化速度發展最快的江蘇、浙江、廣東省的建筑業增加值在 2000年~2006年間分別從700633萬元、3521692萬元、2509568萬元達到341223萬元、1 1171857萬元、5035198萬元。這些具體數據表明,正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速城市化進程為建筑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建筑業仍將持續發展 城市化催生的建筑業市場何時達到飽和?對此,況偉大表示,隨著我國城市化繼續高速發展,建筑業還將一路飆升。 他說,按照世界城市化的發展規律,當一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處于30%的時候,將進入速發展階段;處于7 0%的時候,則進入緩慢的平穩發展階段;當城市化發展到85%,農村、城鎮的二元經濟結構消失,城市中對于建筑業不再有旺盛的需求時,建筑業的供需才會達到平衡狀態。我國城市化目前為35%左右,正處于起飛的前夜。 有關專家分析,目前,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大北京都市圈,以香港、廣州為核心的華南城市帶均正在高速發展,正好比3個巨大的增長極,集聚效應十分明顯。其中,京津唐和京津保兩個地區以及周邊的承德、秦皇島、張家口、滄州和石家莊等城市部分地區,中心區面積近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00萬,正在打造以北京、天津為雙核的世界級城市。上海目前的城市規劃也十分超前,其范圍已包括蘇錫杭地區,以1小時、兩小時可達地區為規劃概念,要求兩小時之內可到達相鄰的江蘇和浙江等關聯性極強的地域。同時,多年未有突破的粵港一體化進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大規模的城際交通正在醞釀,廣州更是欲成為華南地區乃至全國最大的物流中心。 據《中國城市發展報告》預測,未來50年,中國城市化率將提高到76%以上,城市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將達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帶和中心城市的發展預示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高速起飛,也預示了建筑業更廣闊的市場即將到來。 |